【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的时间是什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不仅用于纪年、纪月、纪日,还常用于表示一天中的时辰。每个地支对应两个小时,从晚上11点开始,依次排列,形成完整的十二时辰体系。
以下是对“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的现代时间的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十二地支与时间对照总结
在古代,人们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为两个小时。这种划分方式源于古代天文学和历法,也与阴阳五行理论密切相关。地支与时辰的对应关系是:
- 子时:夜半(23:00—1:00)
- 丑时:鸡鸣(1:00—3:00)
- 寅时:平旦(3:00—5:00)
- 卯时:日出(5:00—7:00)
- 辰时:食时(7:00—9:00)
- 巳时:隅中(9:00—11:00)
- 午时:日中(11:00—13:00)
- 未时:日昳(13:00—15:00)
- 申时:哺时(15:00—17:00)
- 酉时:日入(17:00—19:00)
- 戌时:黄昏(19:00—21:00)
- 亥时:人定(21:00—23:00)
这些时辰不仅反映了古人对时间的划分,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寅时三刻”、“午时三刻”等,常出现在文学作品或历史记载中。
二、十二地支与现代时间对照表
| 地支 | 对应时辰 | 现代时间 |
| 子 | 夜半 | 23:00—1:00 |
| 丑 | 鸡鸣 | 1:00—3:00 |
| 寅 | 平旦 | 3:00—5:00 |
| 卯 | 日出 | 5:00—7:00 |
| 辰 | 食时 | 7:00—9:00 |
| 巳 | 隅中 | 9:00—11:00 |
| 午 | 日中 | 11:00—13:00 |
| 未 | 日昳 | 13:00—15:00 |
| 申 | 哺时 | 15:00—17:00 |
| 酉 | 日入 | 17:00—19:00 |
| 戌 | 黄昏 | 19:00—21:00 |
| 亥 | 人定 | 21:00—23:00 |
三、小结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作为中国古代的十二地支,不仅用于纪年、纪月,还与一天的时辰紧密相关。了解它们所对应的现代时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生活节奏和文化背景。通过此表,可以快速掌握各个时辰的具体时间段,适用于学习传统文化、研究古代文献或日常参考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