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百折不挠中的挠的意思】“百折不挠”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依然坚持不懈、不轻易放弃的精神。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夫贤者之为人也,志存高远,心坚如铁,虽百折而不挠。”其中,“挠”字是理解这个成语的关键。
一、
“百折不挠”中“挠”的意思是“弯曲、屈服”。整句的意思是:即使经历多次挫折,也不轻易低头或放弃。这里的“挠”不是指身体上的“揉”,而是引申为心理上的“屈服”或“退缩”。
在日常使用中,“百折不挠”多用于赞扬一个人意志坚定、坚韧不拔的品质。例如: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失败,仍不放弃,这就是“百折不挠”的体现。
二、关键词解析表
成语 | 百折不挠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拼音 | bǎi zhé bù náo |
字面意思 | 经历很多挫折也不屈服 |
“折”的意思 | 折磨、挫折、打击 |
“挠”的意思 | 屈服、动摇、退缩 |
引申意义 | 坚韧不拔、意志坚定 |
使用场景 | 赞扬人的毅力、精神状态 |
近义词 | 坚持不懈、百炼成钢 |
反义词 | 知难而退、半途而废 |
三、拓展说明
“挠”在古汉语中本义是“弯曲”,如“挠曲”即“弯曲的形状”。但在成语中,它被引申为“屈服”或“动摇”。这种用法体现了汉语中常见的借代和引申现象。
“百折不挠”不仅适用于个人奋斗,也可用于团队、国家等集体层面,强调在逆境中保持信念和决心的重要性。
四、结语
“百折不挠”是一个富有力量感的成语,其核心在于“不挠”,即不因挫折而退缩。理解“挠”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成语的整体意义,并在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这一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