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马可待是什么意思】“倚马可待”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文人创作时的典故,常用来形容写作或构思文章非常迅速、一气呵成。这个成语在现代多用于赞美他人文思敏捷、才思泉涌。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倚马可待 |
拼音 | yǐ mǎ kě dài |
出处 | 出自《世说新语·文学》:“王右军(王羲之)作《兰亭序》,以鼠须笔书,不假思索,倚马可待。” |
含义 | 形容写文章或做事情非常迅速、一气呵成,无需反复修改。 |
用法 | 多用于称赞他人写作能力或思维敏捷,也可自谦使用。 |
近义词 | 文思泉涌、一挥而就、妙笔生花 |
反义词 | 呆若木鸡、迟疑不决、字斟句酌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倚马可待”最早见于《世说新语》,讲述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一次宴会上,被要求即兴写一篇文字,他不假思索,提笔便写,很快完成,当时人们称之为“倚马可待”。后来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形容文思敏捷、写作速度快的表达方式。
在古代,文人墨客常常以“倚马可待”来夸赞自己的才华或他人的文采,是一种高度评价的表达。
三、现代应用
如今,“倚马可待”虽然不再常用,但在一些文学作品、演讲稿中仍能看到它的身影。它不仅适用于写作,也可以用于形容快速决策、临场应变等情境。
例如:
- “他在会议上发言时,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真是倚马可待。”
- “这位作家下笔如有神,一篇文章一气呵成,令人佩服。”
四、总结
“倚马可待”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表达了对文思敏捷、写作迅速的高度赞赏。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才学的重视,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快而好”的追求。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使用频率不高,但其含义依然值得我们了解和传承。
总结要点 | 内容 |
成语含义 | 写作迅速、一气呵成 |
来源 | 《世说新语》 |
使用场景 | 赞美文才、写作能力 |
现代意义 | 表达对高效、灵活思维的认可 |
通过了解“倚马可待”,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汉语成语的文化内涵,并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这些经典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