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言而肥出自何处】“食言而肥”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说话不算数、违背诺言后反而获得好处或利益。这个成语背后有着一段历史典故,源自《左传》。下面我们通过加表格的形式,来详细解析“食言而肥”的出处和含义。
一、
“食言而肥”最早见于《左传·哀公二十五年》,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孟武伯与孔子之间的对话。孟武伯曾多次对孔子说:“子路是否忠信?”孔子回答:“是的。”后来孟武伯又问:“子路是否勇猛?”孔子依然肯定。但孟武伯却讽刺地说:“子路这个人,虽然忠信、勇猛,但有时也会‘食言而肥’。”意思是说,子路虽然有德行,但偶尔也会违背承诺,结果反而得到好处。
“食言”指的是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肥”则比喻因失信而获利。因此,“食言而肥”常用来批评那些言行不一、背信弃义之人。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食言而肥 |
出处 | 《左传·哀公二十五年》 |
原文出处 | “子路也,虽有忠信,亦有食言而肥者。” |
作者 | 左丘明(《左传》编者) |
释义 | 指人违背诺言,却因此获得好处或利益。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他人言行不一、背信弃义的行为。 |
现代引申义 | 强调诚信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言而有信。 |
典型人物 | 子路(孔子弟子) |
历史背景 |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诚信成为重要道德标准。 |
三、结语
“食言而肥”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它提醒我们,做人做事要讲求诚信,否则即使一时得利,也终将失去他人的信任与尊重。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