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橐的读音和意思】“橐”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汉字,但在古文、诗词或特定语境中仍有出现。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字的读音与含义,以下将从读音、本义、引申义及使用示例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橐”字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但在古代文献中常被用来表示一种容器或工具。其主要读音为 tuó(第二声),也有少数情况下读作 kuò(第四声),但后者较为罕见。
从字形上看,“橐”由“木”和“舀”组成,原意是指一种装东西的袋子或容器,后来也引申为“藏”的意思。在诗词中,有时也用来形容“鼓胀”或“饱满”的状态。
此外,在某些方言或古籍中,“橐”也可能有其他引申义,如“驮”或“运输”的意思,但这些用法多出现在特定语境中。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汉字 | 橐 |
拼音 | tuó(常用) / kuò(较少见) |
部首 | 木 |
笔画 | 15画 |
基本含义 | 1. 古代装东西的袋子或容器 2. 引申为“藏”或“容纳” 3. 在某些语境中表示“鼓胀”或“饱满” |
文言用法 | 《诗经》:“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乎!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注:此处“橐”不常见) 《楚辞》中偶有使用,多指器物或容器 |
现代使用 | 较少用于日常语言,多见于古文、诗词或文学作品中 |
示例句子 | “橐囊而行”,意为背着袋子行走;“橐驼”则为骆驼的别称 |
三、结语
“橐”虽然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字,但在古文阅读和文学研究中仍有一定价值。了解其读音与含义,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献的内容与表达方式。对于学习古汉语或对汉字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来说,掌握这类生僻字也是提升语言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