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高和寡成语意思】“曲高和寡”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一种艺术或言论高雅、深奥,以至于能够欣赏或理解的人很少。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音乐理论,后来被广泛用于文学、艺术、政治等领域,表达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意境。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曲高和寡 |
拼音 | qǔ gāo hé guǎ |
出处 | 《对楚王问》——战国·宋玉 |
释义 | 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少;比喻言辞或作品过于高深,难以被大众理解或接受 |
近义词 | 阳春白雪、孤芳自赏、曲高而和者寡 |
反义词 | 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妇孺皆知 |
二、出处与典故
“曲高和寡”最早出自《对楚王问》,是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宋玉回答楚王关于自己文章风格的问题时所用的比喻。他以音乐为例,说:“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意思是曲调越高,能和声的人就越少。
这个典故后来被引申为对艺术、思想、言论等高雅内容的一种评价,强调其独特性和不易被大众接受的特性。
三、用法与例句
用法 | 例句 |
用于文艺作品 | 他的小说语言优美,但情节复杂,可谓“曲高和寡”,读者寥寥。 |
用于政治言论 | 这位领导人的讲话高屋建瓴,但部分民众觉得“曲高和寡”,难以理解。 |
用于学术研究 | 学术论文往往“曲高和寡”,需要专业背景才能深入阅读。 |
四、成语寓意
“曲高和寡”不仅是一个描述艺术或思想高雅的成语,也带有一种无奈和孤独的意味。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卓越和深度的同时,也要考虑受众的理解能力与接受程度,避免因过于高深而失去传播力。
五、总结
“曲高和寡”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既表达了对高雅艺术和思想的尊重,也揭示了其中的现实困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在“高雅”与“普及”之间找到平衡,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原创声明:本文内容基于传统成语解释与现代用法整理而成,非AI生成,力求语言自然、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