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尽寒枝不肯栖原诗及翻译】一、
“拣尽寒枝不肯栖”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该词以孤鸿自喻,表达了作者在贬谪期间内心的孤独、高洁与不屈精神。整首词语言清冷,意境深远,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坚守人格操守的品格。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首词的内容和意义,以下将从原诗、译文、词意分析以及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简要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对比展示。
二、原诗及翻译
项目 | 内容 |
原诗 | 寂寞沙洲冷。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翻译 | 弯弯的月亮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夜深人静时,更漏声断。 谁能看见那孤独的人独自徘徊?只有那缥缈如孤鸿的身影。 它惊飞后又回头望,满心愁怨却无人理解。 它挑选了所有的寒冷的枝头都不肯栖息,最终只能落在冰冷的沙洲上。 |
三、词意分析
- “缺月挂疏桐”:描绘出一个寂静、冷清的夜晚,月光微弱,映衬出环境的孤寂。
- “幽人独往来”:象征着作者孤独无依,独自一人在人生低谷中行走。
- “缥缈孤鸿影”:以孤鸿比喻自己,表现内心高洁却不被理解的处境。
- “拣尽寒枝不肯栖”:是全词的核心句,表现出作者不愿随波逐流、宁可忍受孤独也不妥协的精神。
四、艺术特色
特点 | 描述 |
意象鲜明 | 使用“寒枝”“孤鸿”“沙洲”等冷色调意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 |
情感深沉 | 全词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孤独感与坚定的自我坚持。 |
语言简练 | 苏轼用极简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哲理,富有韵味。 |
托物言志 | 通过描写孤鸿,寄托作者对理想与人格的追求。 |
五、结语
“拣尽寒枝不肯栖”不仅是苏轼对自身处境的真实写照,也体现了他不随俗、不妥协的人格魅力。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经典之作,至今仍能引发读者共鸣。
如需进一步探讨苏轼其他作品或相关历史背景,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