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本加厉出自哪里】“变本加厉”是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事情或行为比原来更加严重、更加恶劣。这个成语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但它的出处却并不广为人知。本文将从成语的来源、含义及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成语来源
“变本加厉”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原文为:“其政烦苛,民多怨叛,而符独不与之同,乃上书谏曰:‘今者天子亲政,天下归心,而奸臣弄权,变本加厉,百姓困苦。’”
这里的“变本加厉”指的是官吏的统治手段比以前更加严酷、苛刻,使得百姓生活更加艰难。后来,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表达,用来形容事物的发展趋势越来越严重。
二、成语含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变本加厉 |
拼音 | biàn běn jiā lì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含义 | 指事情或行为比原来更加严重、更加恶劣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负面行为或现象的加剧 |
近义词 | 越来越糟、变本加厉、愈演愈烈 |
反义词 | 逐渐好转、逐步改善 |
三、使用示例
1. 他原本只是迟到几分钟,后来竟然变本加厉,经常不按时上班。
2. 这种政策本来已经很严格了,没想到政府又变本加厉地加强了管理。
3. 那些小偷的行为变本加厉,给居民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四、总结
“变本加厉”这一成语虽常被误认为出自古代经典文献,但实际上其最早的记载来源于《后汉书·王符传》。它最初是用来形容政治上的苛政,后来演变为一种通用的表达方式,用来形容某种不良现象或行为不断升级、变得更加严重。
通过了解成语的来源和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避免误用或滥用。
如需进一步探讨其他成语的出处与用法,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