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聋发聩是什么意思】“振聋发聩”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语言或言论非常有力,能够唤醒那些对现实麻木、不思进取的人。这个成语具有强烈的警示和激励作用,常用于文学、演讲或评论中。
一、
“振聋发聩”字面意思是“使耳朵聋的声响,让昏睡的人清醒”。引申为:用强烈、有力的语言或行为,唤醒那些对现实漠不关心、思想迟钝的人。它强调的是“唤醒”与“警醒”的作用,常用于批评、反思或激励的语境中。
该成语出自唐代刘禹锡的《天论》,原意是比喻言论或行为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能让人从迷惘中觉醒。现代多用于形容文章、演讲、政策等具有深刻影响和启发性。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振聋发聩 |
拼音 | zhèn lóng fā kuì |
出处 | 唐·刘禹锡《天论》 |
字面意思 | 使耳朵聋的声音,让昏睡的人清醒 |
引申含义 | 形容语言或行为极具震撼力,能唤醒麻木者 |
使用场景 | 批评、演讲、评论、文学作品等 |
近义词 | 震耳欲聋、醍醐灌顶、发人深省 |
反义词 | 无动于衷、麻木不仁、置若罔闻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话语、文章、政策等具有深远影响 |
示例 | 他的发言振聋发聩,让在场的人都深感震撼 |
三、结语
“振聋发聩”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成语,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社会问题或个人成长时,有时需要一种强有力的冲击,才能打破沉闷,激发思考与行动。无论是写作还是说话,掌握这样的表达方式,都能让内容更具感染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