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心经全文带翻译观音心经原文】《观音心经》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经典之一,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它虽篇幅短小,但内容精深,蕴含了佛教核心的智慧思想。在佛教修行中,《心经》常被诵读、背诵和研习,尤其在观世音菩萨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
以下是对《观音心经》的原文及简要翻译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其主要内容与含义。
一、文章总结
《观音心经》是佛教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核心文本之一,由观世音菩萨所宣说,旨在引导众生通过智慧破除烦恼、觉悟成佛。全文共260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其核心思想在于“空性”与“般若智慧”,强调一切法皆无自性,唯有通过智慧观照,才能超越生死轮回,达到究竟解脱。
本文将《观音心经》原文与其翻译进行对照整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经文内容,并掌握其背后的哲学思想。
二、观音心经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 观世音菩萨在深入修行般若智慧时,照见五蕴(色、受、想、行、识)皆为空性,从而超越一切苦难。 |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舍利子啊,色(物质)与空性没有差别,空性与色也没有差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受、想、行、识四蕴也是如此。 |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 舍利子,一切法的本质是空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 因此,在空性中没有色、受、想、行、识;没有眼、耳、鼻、舌、身、意;没有色、声、香、味、触、法。 |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 没有眼识界,一直到意识界;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的尽头,一直到老死,也没有老死的尽头。 |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 没有苦、集、灭、道四谛;没有智慧,也没有所得。 |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 因为没有所得,菩萨依靠般若智慧,心中没有牵挂;没有牵挂,就没有恐惧,远离颠倒妄想,最终达到涅槃。 |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一切过去、现在、未来的佛,都是依靠般若智慧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 因此,般若波罗蜜多是伟大的神咒,是光明之咒,是无上的咒语,是无可比拟的咒语,能消除一切痛苦,真实不虚。 |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 所以,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咒语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
三、结语
《观音心经》虽短,却蕴含深刻的哲理与修行方法。通过诵读与理解,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空性”的本质,放下执着,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智慧。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修行者,都可以从中受益。希望本文对您学习和实践《观音心经》有所帮助。